第10集《唯识三十颂直解》(1 / 2)

唯识三十颂 妙音0 2796 字 4天前

法,就是它过去曾经有接触过的东西;计度分别就是说这件事情它完全没有接触,它就能够捏造出来,凭着它的想象力,第六识的想象力。但是计度分别也可能是善也可能是恶,你想一些恶的当然是恶,比如说观想念佛,我们在座诸位谁也没有看到阿弥陀佛,但是你根据《观经》里面的文字,阿弥陀佛身金色,相好光明无伦等等。就是依止这个想象的分别叫计度分别。</p>

八识当中的分别:第八识跟前五识只有自性分别;第七意识有自性分别、有计度分别;那么第六意识具足三种,第六意识它的分别力很强。那么这个地方是把前六识它的功能,了境所产生的三种分别做一个说明。</p>

好,我们看讲义的第十四面,前面是说明了境能变的功能,就是第三能变的功能——了境,这个地方讲到它造业的情况:</p>

四、云“善不善俱非”者——谓此六识,若与信等十一相应,即善性摄。若与无惭等法相应,不善性摄。俱不相应即非善非不善,无记性摄也。</p>

前面我们讲到初能变、二能变,它的体性都是无记的,它不管遇到染污的因缘、遇到清净的因缘,它的体性都是无记——非善非恶,非常稳定的一个体性。但前六识,当然主要是第六意识,第六意识夹带前五识在活动的时候,去了别境界的时候,它的性质是变化很大,善不善俱非。</p>

佛在世的时候有一个小国家,这小国家的国王养生有术,活到很老的时候身体还很健康,他的儿子就很紧张,老爸不死他就没办法做国王,后来起恶念就把他父亲用毒药害死,害死以后就自己做国王。当然做国王他的福报就现前了,在五蕴当中得大自在。这个时候在山中有一个阿罗汉,他在禅定的时候就发觉了国王所造的罪业,在七天以后,因为杀父的逆罪堕落到火烧地狱去受果报。阿罗汉他观察这个国王跟他过去生有过师徒的关系,所以阿罗汉出定以后,就来到人间要度化这个国王。当然这个时候是晚上,他不是用走路,用神足通飞到王宫去,在王宫里面虚空中结跏趺座放大光明。</p>

国王被光明惊醒了以后,看到说“哎呀,你是鬼还是人呢?”阿罗汉说“我是一个人不是鬼”,这个国王说“你是个人,能够显神通那你是一个圣人”,就向阿罗汉顶礼,当然因跟他过去有师徒的关系,就起欢喜心。阿罗汉说“你造了杀业——造了杀父的五逆罪,七天之后一定要堕到地狱去受火烧地狱的果报”。这个国王当然…说是善不善俱非,第六识它有善心也有恶心,阿罗汉这一讲他也惭愧心生起,怎么办呢?有没有办法能够救拔我?阿罗汉说现在什么方法都没办法救拔你。你现在唯一能够做的就是念南无佛,念七天,能够救拔你。</p>

这个时候国王就念南无佛,当然一个人有罪业,罪业的逼迫,他就特别专注。念了七天以后,他到第七天吃饭的时候,被饭噎到一口气喘不过来就死掉了。死掉后他杀父的罪业业力太强就马上现前了,初能变阿赖耶识现前,就引导他到火烧地狱得果报。他因为到火烧地狱,他那个果报体跟火一接触的时候痛苦,当然有善根的人跟没有善根还不同,一个人到三恶道去,有善根的人遇到痛苦的时候就刺激他的善根,因为他前面在往生之前念南无佛念得很专注,他就很自然的念南无佛。</p>

这一念,他这个痛苦的果报就慢慢降低,他旁边那些地狱的众生,看到他念南无佛他们也念南无佛,念一段时间以后,这些人从火烧地狱全部弹出来,这个国王从火烧地狱弹出来以后,他投生在一个婆罗门家庭里面。后来阿罗汉在禅定当中就知道了,就找到这个小孩就把他带回去跟他出家,后来这个小孩子证得阿罗汉果。</p>

善不善俱非,就是说当初造业是谁?就是第六意识造业;后来念佛是谁?也是第六意识;那么成就阿罗汉是谁?也是第六意识。所以蕅益大师对第六识他提出一个非常客观的评论说:</p>

第六识——众祸之门,也是众妙之门!</p>

我们今天会造重大的罪业,靠第六意识。第六意识随顺欲望,就造了很多的罪业。但是我们第六意识也是可以随顺理性的观照,随顺业果的观照,空性的观照,生起种种的善根,所以第六意识的造业力量很大。</p>

你说第八识摄受很多的业力,异熟——第八识,但是第八识摄受的业力没有一个是第八识造的,第八识没办法造业,是第六意识造给它的,所以第六意识力量很大,善不善俱非。</p>

我们再看第五段:</p>

五、云“此心所徧行”等者——谓徧行有五,别境有五,善有十一,烦恼有六,随烦恼有二十,不定有四,共有五十一心所法,皆得与第六识相应。若前五识,但除慢疑见三种根本烦恼,亦除四不定,十小随烦恼,馀皆得相应也!</p>

所以第六意识它的心所是所有的善心所、恶心所统统具足,它的情绪变化很大。前五识没有慢、疑、见三种根本烦恼,因为前五识没有计度分别。慢、疑、见的活动,一定要夹带思想名言,那么也去除了四种不定、十随烦恼,所以只有三十四个心所。简单说,前五识的活动是以第六识为准,所以</p>

《成唯识论》——前五识随第六意识而转。</p>

就是说第六意识是善,前五识都善,说你在这地方拜佛,你的身体在拜佛——善,你眼睛看佛像,眼识也是善,但是第六意识起恶念,你这个拜佛是恶法,因为第六意识是主导者,第六意识如果是恶,前五识都是恶,第六意识是善,前五识都是善,所以前五识随第六意识而转,就是这个意思。</p>

这个地方讲到它造业的情况,它可以造广大的善业,也可以造广大的罪业。就是说第六意识如果随顺欲望就造罪业,随顺于理性的观照,造善业,就这么多的差别。</p>

我们看第六:</p>

六、云“皆三受相应”者,谓前六识,皆能领纳顺违俱非境相。领顺境相,名为乐受;领违境相,名为苦受;领非顺非违境相,名不苦不乐受,亦名捨受也。</p>

前面的善不善俱非,是说明前六识它在因地造业的相貌,这以下是说明它对果报受用的情况,就是第六识它对果报是一个什么态度呢?第六意识如果是跟顺境——随顺自己的心情的境界接触,第六识产生乐受,如果是跟违背心情的境界接触叫苦受。如果非顺非违叫捨受,它的感受具足三种感受。有关感受我们看附表第十二:</p>

这个感受在《成唯识论》当中讲到说,感受其实就是一种果报,就是说我们这一念心跟果报一接触的时候,跟境界一接触就产生一个受——对境界的一个领纳。这个受《成唯识论》先把它分成三种:</p>

一、逼恼受:我们跟我们违背心情的境界接触,会感受到被这个境界所逼迫而恼害。逼恼受有苦跟忧两种。</p>

二、适悦受:就是我们跟如意的境界接触,内心当中会感受到一种舒适喜悦的感受,这叫乐跟喜。</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