隆裕皇太后的声音不高,却带着不容置疑的威严。
微微停顿了一下,眼神中闪过一丝复杂,继续说道。
“能追回赃银,那是再好不过。可若为此大动肝火,把事情做绝,却也不是明智之举。”
隆裕太后的目光扫过载沣,仿佛要看透他内心深处的想法。
她语重心长地说道:“这些官员,虽说有错在先,但毕竟都是忠心于皇室的奴才。”
想当年,皇室风雨飘摇之时,是他们在背后默默支撑,为皇室处理着诸多繁琐事务。
“虽说如今他们中有人贪腐,却也不能因一时之错,便将他们彻底抛弃。”
隆裕太后微微皱眉,眼神中透露出一丝忧虑。
“倘若我们太过分,逼得他们离心离德,那才是真正的得不偿失。”
到那时,皇室将陷入孤立无援之境,再无任何助力可言。
“在这乱世之中,本就风雨飘摇,若再失去这些旧臣的支持,皇室又该如何自处?”
载沣听着皇太后的话,心中微微一凛。
他深知皇太后所言极是,皇室在这末世之中,根基已然动摇,每一个决定都如同在悬崖边缘行走,容不得半点闪失。
载沣躬身行礼,恭敬地说道。
“太后娘娘圣明。”
“奴才定会谨记太后教诲,协助皇上妥善处理此事,力求在惩治贪腐与安抚旧臣之间,寻得一个平衡之法。”
隆裕太后微微点头,目光中闪过一丝欣慰。
她深知载沣一向稳重,定能领悟自己的良苦用心。
她微微靠回椅背,眼神望向远方,仿佛在思索着皇室在这大变革时代的未来……
养心殿内,一时陷入沉静,只有那袅袅熏香在风中轻轻摇曳,映射出这一场关乎皇室命运的权衡与抉择。
醇亲王载沣见隆裕皇太后一脸认同自己对内务府官员“敲打为主、追赃为辅”的处置思路。
载沣刚要松口气,便想起今日宣统皇帝召见时那一番决绝的态度,心中一紧,赶忙垂首说道。
“皇太后娘娘,奴才已知道您的意思。”
“但今日与皇上深入讨论一番后,却发现皇上似乎并不想轻易放过内务府的那些官员。”
隆裕皇太后原本平和的面容瞬间一滞,眼中闪过一丝迟疑。
自从大清局势急转直下,皇帝经历了诸多变故,心态难免会有起伏。
难道……是皇帝改变想法了?
这个念头一旦浮现,隆裕太后心中顿时涌起一阵不安。
她微微坐直身子,手指不自觉地抓紧了龙椅的扶手,焦急地开口询问道。
“醇亲王,皇帝今日究竟是怎么与你说的?快细细说来。”
载沣抬眼看了看皇太后,见皇太后这般焦急,心中虽有些犹豫是否要将皇帝的态度和盘托出。
但载沣深知此事瞒不住,只得硬着头皮回道。
“回皇太后,今日皇上召见时,言辞间透着前所未有的决然。”
皇上拿着内务府的账册,满脸肃然地对本王说,内务府这些官员贪污已久,早已将皇室的脸面丢尽。
皇上不再想如从前一般,只做些无关痛痒的敲打,而是要以此为契机,严惩不贷,杀一儆百。
“让天下人看看,即便大清如今处境艰难,也容不得这般贪污腐化之人肆意妄为。”
载沣说着,微微低下头,语气中带着一丝无奈。
“皇上还提到,这200多年来,内务府靠着皇室的庇佑,尽享荣华富贵,可他们回馈给皇室的却是无尽的贪婪与无能。”
“如今大清虽已走到这一步,但在这最后关头,皇室更不能失了骨气,必须让这些人明白,犯下的错,终究要付出代价。”
隆裕皇太后听着载沣的转述,脸色愈发凝重。
她万万没想到,皇帝经历了一番变故后,竟产生了如此激烈的想法。
原本想着在苟延残喘的局势下,尽量维持皇室仅存的一点颜面与安稳。
可如今皇帝的态度,显然要打破这一切固有的平衡。
隆裕太后微微皱眉,手指轻轻敲击着扶手,陷入沉思。
她深知皇帝的性格,一旦决定的事情,九头牛都拉不回来。
倘若强行劝阻,只会引发皇室内部的矛盾,可若放任皇帝如此行事,又会带来难以预料的后果。
“醇亲王。”太后缓缓开口,目光中带着一丝探究。
“皇帝今日为何突然有如此大的转变?你与皇帝交谈时,可曾问过其中缘由?”
载沣轻轻摇了摇头,回答道。
“奴才当时见皇上心意已决,不敢多问,只是尽力劝说,让他顾及皇室如今的处境,莫要因一时意气,引发不必要的麻烦。”
“可皇上却只是说,他意已决,让奴才不必再劝。”
隆裕皇太后听闻,长叹一口气,眼神中满是忧虑。
她知道,此事远比她想象中复杂,一场围绕内务府官员处置的风暴,已在无形中悄然酝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