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尘知音(1 / 2)

短刀集 纸上谈戈 1460 字 1个月前

京州的夜,总是来得特别早。

望月楼的红灯笼刚点上,街上的行人便已稀疏。

那些衣着光鲜的公子哥儿们,却在这时三三两两地来了。

他们摇着折扇,迈着方步,脸上挂着心照不宣的笑容,仿佛这望月楼是什么高雅的去处。

楼内,丝竹声不绝于耳。

“露儿姑娘,王大人等您多时了。”

小丫鬟掀开珠帘,低声催促。

铜镜前,露儿正细细描着眉。

她手指纤长,动作却极慢,仿佛每一笔都要耗尽全身力气。

镜中人儿肤如凝脂,唇若点朱,一双杏眼似含秋水,却不见半点波澜。

“知道了。”

她淡淡道,声音如同她指尖划过的那根琴弦,清冷得不带一丝温度。

小丫鬟欲言又止,最终还是退了出去。

露儿放下眉笔,从妆奁底层摸出一个小瓷瓶,倒出一粒红色药丸吞下。

这是望月楼特制的“欢颜丹”,服下后双颊自然泛红,眼中含情,任谁看了都会以为她满心欢喜。

“呵,又是一夜。”

她对着镜子扯出一个笑容,那笑容美得惊心动魄,却像是一张精心绘制的面具。

楼下大堂已坐满了客人。

露儿抱着琵琶缓步下楼时,满堂喧嚣顿时静了几分。

她目不斜视,径直走向中央的琴台。

这是望月楼的规矩——头牌姑娘每晚先奏一曲,算是给客人们开胃的小菜。

指尖轻拨,一曲《霓裳》流淌而出。

露儿的琴技在京州是出了名的。

有人说她的琴声能让人想起故乡的月光,有人说她的琴声藏着说不尽的故事。

但只有她自己知道,每一根琴弦上缠绕的,都是无法言说的苦楚。

曲至半酣,露儿的目光不经意扫过角落的一张桌子。

那里坐着一个年轻男子,一袭青衫,面前只摆了一壶清酒。

他既不像其他客人那样盯着她看,也没有与人高谈阔论,只是安静地听着,眼神专注得近乎虔诚。

这倒稀奇。

露儿手上不停,心中却微微一动。

望月楼的客人分三种:一种是来买笑的,一种是来炫耀的,还有一种,是来谈生意的。

但这人,似乎都不属于其中任何一类。

曲终,满堂喝彩。

露儿起身行礼,眼角余光却瞥见那青衫男子轻轻摇了摇头,嘴角泛起一丝苦笑。

那表情转瞬即逝,却像一根针,冷不丁扎进她心里。

“姑娘,王大人请您过去。”

小丫鬟又来催促。

露儿点点头,抱着琵琶向二楼雅间走去。

经过那青衫男子桌前时,她故意放慢脚步。

男子约莫二十五六岁年纪,面容清瘦,眉宇间透着一股书卷气,却又比寻常书生多了几分坚毅。

最引人注目的是他的眼睛——漆黑如墨,深不见底,仿佛能看透人心。

“在下陈乐,姑娘琴技超凡,令人叹服。”

男子忽然开口,声音低沉悦耳。

露儿脚步一顿。

在望月楼,客人主动与姑娘搭话并不稀奇,稀奇的是这人的语气——没有轻佻,没有讨好,甚至没有欲望,只有纯粹的欣赏和一丝说不清道不明的……悲悯?

“公子谬赞了。”

露儿微微欠身,礼节性地回应。

“《霓裳》本是欢快之曲,姑娘却弹出了其中凄凉,想必心中有事。”

陈乐轻声道,声音低得只有她能听见。

露儿心头一震。

三年来,听过她弹琴的人不计其数,却从未有人听出琴声中的真意。

她不由多看了陈乐一眼,却见他已转过头去,自顾自斟了一杯酒。

雅间里,王大人早已等得不耐烦。

露儿强颜欢笑,一杯接一杯地陪酒,心思却飘到了楼下那个叫陈乐的男子身上。

他是什么人?

为何能听懂她的琴声?

又为何会出现在这种地方?

夜深了,客人们陆续离开。

露儿借口更衣,悄悄溜下楼来。

大堂已空,只有角落那张桌子还亮着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