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4章 忘年之交(1 / 2)

花屋湘军传奇 萧一刀 2997 字 7小时前

---

光绪十年冬,金陵城飘起了细雪。

左宗棠站在两江总督府的书房窗前,望着窗外秦淮河上渐渐点起的灯火,手中那封来自京城的密信已被攥得皱皱巴巴。

信上是老部下王德榜熟悉的笔迹:\"中堂明鉴,李党势大,近日又进谗言于太后,谓中堂在江南擅权......\"

\"擅权?\"左宗棠冷笑一声,花白的胡须微微颤动。

窗外寒风裹着雪粒拍打在雕花窗棂上,发出细碎的声响。

他想起上个月前离开京城时,李鸿章那张似笑非笑的脸,那双藏在镜片后精于算计的眼睛。

\"老爷,该用晚膳了。\"老仆在门外轻声提醒。

左宗棠摆摆手:\"备轿,老夫要去秦淮河走走。\"

轿子穿过总督府侧门时,左宗棠特意命人撤去了官衔灯笼。

六十四岁的他靠在轿内,感到一阵疲惫从骨头缝里渗出来。

新疆战事的旧伤在湿冷天气里隐隐作痛,但比起肉体上的疼痛,更让他难受的是胸中那股无处发泄的郁结。

秦淮河畔,画舫如织。虽然天气寒冷,但河两岸依旧热闹非凡。

左宗棠让轿夫在一处僻静的码头停下,独自沿着河岸漫步。

雪越下越大,在他那件半旧的貂皮大氅上积了薄薄一层。

转过一个弯,前方突然传来一阵嘈杂。十几个衣衫褴褛的孩童围着一个青年,那青年正从随从手中接过热粥,一碗碗分发给孩子们。

他穿着素色长衫,外面罩着件藏青色的棉马褂,在雪中显得格外单薄。

\"慢些喝,小心烫着。\"青年的声音清朗温润,弯腰时脑后那条乌黑的辫子垂到胸前。

左宗棠不由驻足观望,只见那青年分完粥后,又从怀中掏出几本册子,招呼孩子们围坐在一起。

\"今日我们继续读《海国图志》,\"青年翻开书页,指着上面的地图。

\"这是英吉利,他们的火轮船比我们的快上三倍不止...\"

左宗棠心头一震。自林则徐编纂《海国图志》已过去四十余年,朝廷上下视之为洪水猛兽,这年轻人竟敢公然教授贫童?

\"这位公子,\"左宗棠忍不住上前,\"你可知私自教授西学,按律当如何?\"

青年闻声抬头,露出一张棱角分明的面孔,剑眉下一双眼睛炯炯有神。

他打量了一下眼前这位须发花白的老者,不卑不亢地答道:

\"若人人闭目塞听,我大清何以自强?老先生若要告官,谭某甘愿领罪。\"

\"谭?\"左宗棠眉头一挑,\"可是浏阳谭继洵家的公子?\"

青年略显惊讶:\"晚生谭嗣同,家父正是谭继洵。不知老先生...\"

左宗棠突然大笑,笑声惊飞了岸边枯树上栖息的寒鸦:

\"好一个谭嗣同!你父亲甘肃做布政使时,就曾来信说家中出了个离经叛道的儿子,今日一见,果然名不虚传!\"

谭嗣同脸上闪过一丝窘迫,但很快又恢复从容:\"家父守旧,让老先生见笑了。\"

雪越下越大,左宗棠看了看天色:

\"天寒地冻,谭公子可愿与老夫共饮一杯?前面醉仙楼的陈酿不错。\"

谭嗣同略一迟疑,便吩咐随从照顾那些孩童,自己跟着左宗棠向酒楼走去。

他走在左宗棠身侧,注意到这位老者虽然年迈,但步伐稳健,腰间挂着一柄装饰简朴的佩剑,剑鞘上刻着\"恪靖\"二字。

醉仙楼雅室内,炭盆烧得正旺。左宗棠脱去大氅,露出里面绣有仙鹤补子的官服。

谭嗣同见状大惊,连忙起身行礼:\"不知制台大人驾到,晚生失礼了!\"

左宗棠摆摆手:\"今日老夫微服出游,不必多礼。\"

他亲自给谭嗣同斟了杯热酒,\"听闻谭公子弱冠之年就遍览群书,尤其精通西学,老夫早有耳闻。\"

谭嗣同双手接过酒杯,指尖微微发抖:

\"大人谬赞。晚生不过略通皮毛,比起大人收复新疆的壮举,实在惭愧。\"

\"哦?\"左宗棠眼中精光一闪,\"你对新疆战事有何见解?\"

谭嗣同放下酒杯,眼中燃起热忱:\"晚生以为,大人用兵如神,更难得的是战后安置得当。设立义塾、兴修水利,使边疆百姓真心归附。此乃长治久安之策,非一味杀戮可比。\"

这番话正说中左宗棠心事。他不由多看了这年轻人几眼,只见谭嗣同眉宇间英气勃发,谈吐间既有书生的儒雅,又有侠士的豪情,与寻常官宦子弟大不相同。

\"可惜啊,\"左宗棠长叹一声,\"朝中有人只知一味求和,视边疆如敝履。老夫在军机处不过九月,就被排挤出来...\"

谭嗣同突然起身,深施一礼:\"大人恕罪,晚生斗胆直言。今日之中国,外有列强环伺,内有积弊丛生。若不变法图强,恐有亡国之忧!\"

雅室内一时寂静,只有炭火偶尔爆出轻微的噼啪声。

左宗棠凝视着眼前这个大胆的年轻人,恍惚间看到了四十年前的自己——那个在岳麓书院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的湘江少年。

\"坐,\"左宗棠终于开口,声音低沉,\"你且说说,该如何变法?\"

谭嗣同眼中光芒更盛:\"晚生以为,当废科举、兴学堂;练新军、制洋器;开议院、通民情...\"他越说越激动,从怀中掏出一卷手稿,\"这是晚生所着《仁学》草稿,请大人过目。\"

左宗棠接过那卷已经翻得起毛边的稿纸,只见开篇写道:\"天地以生物为心,仁也;人以天地之心为心,故仁者爱人...\"

窗外风雪渐急,雅室内却因这场谈话而暖意融融。左宗棠一页页翻看,时而点头,时而皱眉。

谭嗣同紧张地注视着老将军的表情,手指无意识地摩挲着酒杯边缘。

见到撺精彩处,左宗棠突然拍案,震得酒杯一跳。

“谭公子志向远大,只是他意味深长地看着谭嗣同,\"这条路凶险异常,你可想清楚了?\"

谭嗣同毫不犹豫:\"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左宗棠闻言,眼中闪过一丝复杂的神色。他想起了林则徐,想起了曾国藩,想起了那些已经逝去的战友。

眼前这个年轻人的热血宣言,仿佛一把火,点燃了他心中几近熄灭的火焰。

\"好!\"

左宗棠突然起身,\"明日午时,来总督府见我。带上你的这些...\"他指了指《仁学》手稿,\"还有你那些读西学的伙伴。\"

谭嗣同惊喜交加,连忙起身行礼:\"多谢大人提携!\"

左宗棠摆摆手,重新披上大氅:\"不必多礼。记住,走正门,递帖子,就说...\"

他嘴角微扬,\"就说湖南后学谭嗣同求见。\"

离开醉仙楼时,雪已经停了。

左宗棠站在码头上,望着谭嗣同远去的背影,忽然觉得金陵的冬天也没那么冷了。

老仆轻声提醒:\"老爷,该回府了。\"

\"不急,\"左宗棠望向黑沉沉的江面。

\"老夫似乎找到接班人了。\"

当夜,总督府书房的灯一直亮到三更。左宗棠翻出珍藏多年的边疆地图、练兵纪要,还有一摞从未示人的奏折草稿——那些被军机处驳回的、关于兴办洋务、改革兵制的建议。

\"大人,\"老仆看着这些文稿,忧心忡忡,\"谭公子固然才华横溢,但他父亲毕竟是李中堂那边的人...\"

左宗棠正在书写的手一顿,墨汁在宣纸上晕开一小片阴影:

\"正因如此,才更要栽培他。李少荃的门生遍布朝野,老夫...时日无多了。\"

老仆鼻头一酸。他跟随左宗棠三十余载,从未听这位铁骨铮铮的老将军说过如此丧气的话。

\"谭嗣同不同\"

左宗棠继续奋笔疾书,\"他有湖湘子弟的血性,又有开阔的眼界。假以时日...\"笔锋突然一转,在纸上划出一道凌厉的弧线,\"必成大器!\"

次日午时,谭嗣同如约而至,当他被引入总督府花厅时,发现除了左宗棠外,还有几位身着便服的官员。

\"谭公子,\"左宗棠开门见山,\"这位是江南制造局的李总办,这位是两江营务处的王大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