戈培尔用他那特有的、充满了魔力的声音,开始了他那场精心编排的“战争话剧”。演讲的核心,主要围绕着三点,层层递进,直击人心:
第一点:他首先向听众描绘了一幅极其恐怖的“末日景象”,声嘶力竭地问道:“如果德国军队不能在东方打破布尔什维克主义的威胁,那将会发生什么?整个欧洲,都将落入苏联红军的铁蹄之下!”
第二点:在制造了足够的恐惧之后,他又立刻话锋一转,开始给德国人民“戴高帽”,煽动他们的民族自大感。“但是,我的同胞们!谁能拯救欧洲?唯有我们,伟大的德意志民族,才有力量、有意志、有决心,将欧洲从这一威胁中拯救出来!”
第三点:最后,他将话题引向了“总体战”。他告诉民众,要想赢得这场“圣战”的胜利,就不能再心存幻想,安于享乐。每一个德国人,都必须贡献出自己的一切!“危险,是我们命运的锻炉!我们必须迅速果断地采取行动,否则为时已晚!”
在演讲的高潮,戈培尔张开双臂,像一个疯狂的传教士,对着台下那群已经被他煽动得近乎癫狂的听众,连续提出了十个排比式的、充满了煽动性的问题。而他最着名、也是最核心的一句质问,响彻了整个体育宫:
“你们,想要总体战吗?”
台下,上万名“演员”们,按照“剧本”,全体起立,举起右臂,用他们所能发出的最大音量,回应着一个整齐划一的、震耳欲聋的德语单词:“是!”
在这狂热的声浪之中,戈培尔也达到了他个人情绪的顶点。他握紧拳头,对着麦克风,发出了最后的、也是最疯狂的咆哮:“现在,人民啊,站起来,让风暴席卷而来吧!”
然而,戈培尔的这场“总体战”演说,通过广播传遍德国之后,其在国内的实际效果,却远没有他预期的那么好。民众虽然在公开场合不敢表示反对,但私下里,对战争前景的悲观和厌倦情绪,却在日益蔓延。前线亲人寄回的家信越来越少,城市的防空警报却越来越频繁,商店里需要凭票供应的东西越来越多……这些,都比戈培尔那声嘶力竭的口号,要来得更真实,也更让人心寒。
就在德国还在为是否要“总体战”而开动宣传机器的时候,对面的苏联,早在一年前,就已经进入了这种“不计代价、全民皆兵”的状态。
但苏联的日子,也同样不好过。打了两年,损失了超过一千万人,虽然在人力方面相比德国要好很多,但也经不住这样的消耗。
克里姆林宫里的斯大林,更是焦虑万分。他每天都死死地盯着西线的地图,像一个焦急的债主,等待着英美那传说中的“第二战场”,到底什么时候才能开辟。丘吉尔的各种“拖延”和“借口”,让他感到极度的不满和愤怒。他心里跟明镜似的,丘吉尔那句“最好的结果是一个敌人进太平间,另一个躺在担架上呻吟”的真心话,虽然没当着他的面说,但他能感觉不到吗?
为了维持国内的战争意志,斯大林对内部的控制,也变得更加严厉。“不进则退,后退就是叛国”的政治口号,压得每一个人都喘不过气来。内务人民委员部的“肃反”人员,也开始在前线和后方,清理那些所谓的“战斗疲劳情绪”和“失败主义言论”。
就在苏德两国都在为即将到来的夏季大决战而积蓄力量、磨刀霍霍的时候,一个极其隐秘的、在当时几乎不为外界所知的“外交暗流”,却在北欧中立国瑞典的首都斯德哥尔摩,悄然地涌动着。
1943年3月下旬至5月初,在斯德哥尔摩郊区的一间私人别墅里,苏联和德国的代表,以“民间学者”和“商人”的身份作为掩护,进行了一系列秘密的、也是毫无结果的“和平试探”。
这场谈判,虽然没有任何的资料记载,但根据流传的一些史料来看,双方从一开始,就充满了猜忌和不信任。双方都像是在试探对方的底牌,谁也不肯先亮出自己的“王炸”。
德方代表:他们提出的条件,基本就是想把已经占领的土地“既成事实化”,要求苏联承认德军目前的占领线,然后双方可以“停火”,恢复经济交流。
苏方代表:则寸步不让。他们明确要求,德国必须无条件地撤回到1939年(也就是苏德战争爆发前)的边界,归还所有被占领的苏联领土,包括波兰东部和波罗的海三国。
核心分歧:双方在“乌克兰”这个核心问题上,分歧更是大到了无法调和的地步。
这“和平”,自然是谈不下去了。5月初,谈判正式中断。
双方各自向本国的最高领导人作了汇报。希特勒对此,似乎是不置可否。而斯大林呢,则立刻加紧了给丘吉尔和罗斯福的电报频率,用一种近乎“最后通牒”的语气,催促他们必须尽快兑现开辟第二战场的承诺。
很多历史学家认为,斯大林之所以同意进行这次秘密谈判,其真实目的,根本就不是为了什么“和平”,而是一次高明的外交“敲山震虎”。他就是要用这种“我可能会单独跟德国人媾和”的姿态,来给英美施加最大的压力,逼他们赶紧在西欧动手。而美国之所以在不久后的1943年5月底,正式确定了在年底召开由美、英、苏三国首脑共同参加的“德黑兰会议”的意向,虽然没有任何证据表明,苏德谈判与敲定“德黑兰会议”有关,但我想至少起到了间接性关系。
既然“和平”的道路已经彻底堵死,那么,剩下的,就只有战争了。
斯德哥尔摩的秘密谈判,无果而终。东线战场上那短暂的、令人窒息的寂静,即将被一场更大规模的、由钢铁和火焰组成的“交响乐”所打破。
双方,都在为那场即将到来的、将决定整个战争最终命运的库尔斯克大决战,做着最后的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