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6章 赵翊的担当与权谋(1 / 2)

风云变幻的宣和8年也就是1127年如果没有赵翊的到来,那就是靖康2年,金兵的铁蹄无情地践踏着大宋的山河,所到之处,生灵涂炭,一片狼藉。

东京城危在旦夕,新郑门成为了这场生死较量的关键战场。

刘延庆带领着五千忠勇之士,在那里拼死抵抗,他们的身影在血雨腥风中显得如此渺小却又如此坚毅。

十日有余,每一寸城墙都浸染着战士们的鲜血,每一次金兵的冲击都伴随着生命的消逝,但他们从未退缩,心中怀着对家国的赤诚坚守到底。

然而,令人痛心疾首的是,尽管求援的信号一道道发出,却如石沉大海,周边竟无一支援兵前来相助。

这背后,是朝堂之上的人心冷漠与自私自利,众人皆抱着“各扫门前雪,莫管他人瓦上霜”的心态,任由新郑门的将士们独自承受着灭顶之灾。

赵翊,这位英勇无畏的将领,在得知新郑门的危急情况后,心急如焚,率领部队马不停蹄地赶来支援。

当看到金兵终于退走,他高悬的心才稍稍放下,长舒一口气。

但回首望去,那满目疮痍的战场,让他的内心久久不能平静。

他不敢想象,如果自己晚来一步,等待这座城市的将会是怎样的命运。破城之后,那便是靖康之耻的重现,繁华的东京将化为废墟,百姓会遭受金兵的肆意屠戮,男子被掳去为奴,女子沦为玩物,金银财宝被洗劫一空,皇家尊严扫地,那是一幅惨绝人寰、令人痛心疾首的画面。

每每想到此处,赵翊便不寒而栗,他紧握着拳头,心中暗暗发誓:绝不能让这靖康之耻再度上演!

赵翊深知,如今的守城将领大多是朝臣们为了各自利益安排的贪生怕死之徒,这样下去,迟早还会有城门被破的危险。

若不改变这一局面,当金兵再次来袭,仅凭自己的力量,哪怕有九条性命也难以挽回大局。

于是,他果断决定,先回朝联络苏大人、李纲等爱国朝臣,希望他们能说服徽宗,务必任命一位有能力、有担当的将领全面负责守城之事,避免再次出现如新郑门之战这般因权责不明、相互推诿而无人支援的悲剧。

赵翊留下李勇带领一万精锐,协助刘延庆处理战后的善后事宜,并加强后续的守卫力量。

而他自己则带着剩余的部队返回军营。刚一踏入军营,李纲便匆匆赶来,神色凝重地与他商议弹劾蔡九丢失城池之事。蔡九,这个在金兵来袭时胆小怯懦、不战而逃的家伙,致使重要城池落入敌手,此等罪行简直不可饶恕,按照军法,理应判处死刑。然而,命运似乎总是被权贵所左右,蔡九乃蔡京的爱子,而蔡京又是徽宗身边的宠臣,这一层复杂的关系让徽宗陷入了两难的境地。

次日,朝堂之上气氛凝重得如同暴风雨前的宁静。

弹劾蔡九的议案一经提出,立刻引发了一场激烈的交锋。

李纲挺身而出,义正言辞地痛斥蔡九的罪行,他言辞恳切,眼中闪烁着悲愤的火花,恳请徽宗以国法为重,严惩此等败类,以正军心,以平民愤。

李纲的身后,几位爱国老臣也纷纷附和,他们的声音在朝堂上回荡,声声震耳,充满了对国家命运的担忧和对正义的执着追求。

然而,蔡京一方怎会轻易妥协?他们极力为蔡九开脱,声称蔡九只是一时失误,况且他也有诸多功绩,不应处以极刑,仅仅主张对其免职罚款了事。

蔡京坐在那里,表面上镇定自若,心中却在盘算着如何保住自己的儿子。

双方你来我往,起初还只是言辞上的激烈辩论,渐渐地,情绪愈发激动,言辞愈发犀利,甚至开始互相指责、谩骂。到最后,场面彻底失控,文斗演变成了武斗。

有人怒目圆睁,挥舞着衣袖,推搡着对方;有人面红耳赤,扯着嗓子大声争吵,整个朝堂一片混乱,仿佛一锅沸腾的热粥。

徽宗坐在龙椅上,看着眼前这混乱的一幕,无奈地叹了口气,心中满是烦恼与无力。

他深知蔡九罪不可恕,但蔡京的势力以及自己对蔡京的宠信,又让他难以决断。

最终,他只得宣布退朝,将此事拖延至明日再议,企图在这短暂的时间里寻得一丝喘息的机会,找到一个能够平衡各方利益的办法,但他心里也清楚,这几乎是不可能的。

赵翊在一旁冷眼旁观,心中早已洞察一切。他明白徽宗有意袒护蔡九,毕竟之前童贯损失惨重,丢失幽云十六州这般重大的罪责,也只是被免职罚款了事,蔡九的结局恐怕也不会有太大的不同。

思索良久,赵翊心中有了一个大胆的计划。

他找到李纲等人,低声商议道:“如今局势危急,蔡九之事已成僵局。我们不妨以对蔡九从轻发落为条件,换取蔡京支持抗战,并推举我担任守城总统领。

我虽不才,但这些年在抗金战场上也积累了些许经验,愿为大宋竭尽全力。”李纲等人听后,起初有些犹豫,但在赵翊的一番劝说下,也深知这或许是当下最为可行的办法,便点头同意了。

消息很快传到了蔡京的耳中,他心中一震,开始权衡利弊。

蔡京并非完全糊涂之人,他也清楚抗金对于大宋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这些年,金兵的残暴行径他也有所耳闻,只是内心的恐惧以及对徽宗心思的迎合,让他一直摇摆不定。

如今,儿子的性命危在旦夕,而支持抗金既能顺应民意,又能救儿子一命,他内心的天平渐渐倾斜。

于是,蔡京迅速安排人手与赵翊等人进行谈判。

谈判桌上,气氛紧张而微妙。赵翊开门见山地提出了自己的条件,蔡京则皱着眉头,心中虽有不甘,但形势所迫,也不得不认真考虑。

他知道,自己如今骑虎难下,如果不答应,不仅儿子性命不保,自己恐怕也会陷入舆论的漩涡。

经过一番激烈的讨价还价,双方最终达成了一致:蔡京等人全面支持抗金,而赵翊也会在蔡九的处置上尽量争取从轻发落。

第二天的朝议上,徽宗宣布了对蔡九的处置结果:免去官职,罚款十贯钱。

这一决定虽然让许多人不满,但也在意料之中。紧接着,徽宗任命赵翊为东京城守城总统领,负责全面的守城事务。徽宗看着台下的赵翊,眼中流露出一丝复杂的神情。

赵翊这些年战功赫赫,却从不居功自傲,听闻东京有难,便能迅速赶来救援,这份忠诚和能力让徽宗颇为赞赏。而且,不知为何,徽宗总觉得自己与赵翊之间有一种莫名的亲近感,这种感觉不同于对宠臣的喜爱,也不同于对爱妻的眷恋,反倒像是一种深藏在血脉中的联系。他心中暗自疑惑,自己的儿子都在身边,为何会有这样奇怪的感觉呢?突然,一个念头如闪电般划过他的脑海,难道……但他没有声张,强压下心中的震惊,匆匆任命赵翊后,便宣布退朝。

徽宗的脚步略显沉重,他独自一人走向那座多年未曾踏足的小宫殿。

这座宫殿,承载着他一段刻骨铭心的回忆,也隐藏着他多年来深深的愧疚。

遥想当年,他还只是一个无忧无虑的端王,与爱妻向妃的生活幸福而甜蜜。他们在王府中吟诗作画,赏尽人间美景,每一个日子都充满了欢声笑语。